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什么意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典故是什么?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晋·傅玄《太子少傅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朱砂,红色的颜料;赤:红色)指靠着朱砂的变
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王峰北京报道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今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1158万人,比去年增加80余万,创历史新高。
(资料图片)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准备了《科学研判、有效引导,积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提案。刘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介绍,他调研发现,受去年底今年初疫情影响,202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较晚,但社会招聘需求处在回升之中。
刘林建议,通过扩大高校访企拓岗行动、特殊研究生扩招项目、开展数字能力短期培训等长短期措施相结合的手段,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提高求职就业能力。
全面复苏需要一个过程
《21世纪》:目前正值高校毕业生春季求职,您了解到的就业形势如何?
刘林:针对现阶段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全国“两会”前我做了专门调研,发现由于去年11月至今年2月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数量明显减少,引发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也给广大毕业生及家庭带来了一定的焦虑。
应该看到,去年底今年初的疫情造成高校就业工作和企业招聘工作比往年启动晚,因此当前的就业数据不好看。随着疫情全面转好和经济不断调整复苏,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需求在回升中,求职、招聘活跃度也在不断提高,但综合分析来看,全面复苏可能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1世纪》: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成因是什么?
刘林:从现阶段收集的信息分析,关于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相当一部分观点仍主要归结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脱节,所培养的毕业生眼高手低、就业观不正、求安求稳等等,认为上述问题是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因。
我认为这种分析不无道理,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确实有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和部分学生就业观念方面的问题,这是老问题了,仍然存在,但不是今年成为“高校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季”的主因。我们要科学研判就业难成因,抓住主要矛盾。
一方面,通过多年的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合度、适应性已经大幅提升,毕业生眼高手低、就业观偏差问题在大多数高校、大多数学生身上得到了积极转变和有效改善;另一方面,今年高校毕业生增量部分主要是2020年扩招的高职专科生和高职专升本学生(共计约200万人),当时扩招和培养的原则就是“社会急需、易于就业”,绝大多数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动手能力强的适用之才。
我认为今年就业难主要是因为疫情后经济社会尚处于复苏过程中,现阶段有效需求不足。换句话说,现在主要难在岗位供给端,而不是难在高校和学生身上。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21世纪》:但在岗位需求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特征日益明显,应该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刘林:确实一些毕业生不立刻就业,而是利用毕业后的时间先到社会上学习。还有一些毕业生,不想签约单位,想干灵活性高的工作,不以追求就业收入为主,更多的是增加人生阅历。还有的毕业生只是想到处走走看看。“慢就业”的学生就业时有三个特点。第一,他们眼界更开阔,同时通过丰富人生经历提高了自己的社会能力,这正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所欠缺的。第二,通过多种尝试和观察体验后,他们将来的职业选择会更加精准,换句话说,他们就业的稳定性更强。第三,一部分同学通过“缓就业”、学历深造,或在技能知识方面进行拓展,这也是一个自我培养的过程。其实,我们不必过分追求毕业即就业。一个学生从高校毕业了,并不代表他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了全面培养。
当然,我们要重点服务和关注那些想就业的人群和特殊群体,比如家庭相对贫困的孩子,政府应该为这些群体提供兜底性的就业保障。
通过培训短期过渡
《21世纪》:如果不及时就业,学生、家庭、学校都会承受很大压力,应该如何引导舆论理性看待就业难问题,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刘林:现在一些片面观点和话题炒作,不仅可能会对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产生影响,而且对高校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贬低性评价,进一步加剧了广大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焦虑,降低了有需求单位的招聘积极性,反而不利于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
建议教育部门应加强社会沟通与正面宣传,增强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认同、认可;宣传部门应及时引导,动员社会各界以更为理性、积极、宽容的态度看待新时代年轻人的就业选择。
要看到高校毕业生初入职场,还在成长成熟过程中,他们是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应多鼓励他们主动就业、积极创业。针对认识上的问题,多做善意提醒、经验介绍和理性引导、心理疏导。大家应以平常心和热心,共同为破解就业难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1世纪》:您对202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何建议?
刘林: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能够解决今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以2022年为例,全国1.62亿市场主体中,有招聘需求的近4000万家,实际招到高校毕业生的只有265万家,也就是说,总体上岗位需求规模完全可以满足高校毕业生全部就业。当前矛盾主要集中在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及供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接精准度不够。
建议针对今年的特殊情况,以延缓就业为着力点,长短期措施结合,采取以下四项措施:
一是进一步扩大高校访企拓岗行动,动员高校一线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到行动中来,深入挖掘有效岗位需求,减少信息不对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影响。
二是借鉴2011年“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研究生教育项目经验,在现有研究生培养单位扩招潜力已在前几年扩招后接近用尽的情况下,在满足研究生人才培养条件的前提下,选择一批优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试点,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一方面缓解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三是由人社部门、工信部门牵头设立“数字技能+”百万大学生培训项目,动员有实力的战略新兴行业、企业为大学生提供为期2至3个月的数字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由人社部门利用失业保险基金提供培训补贴。通过培训形成短期过渡阶段,既缓解了当前阶段的需求矛盾,又为数字经济发展培养了人才,增加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与机会。
四是对以灵活就业形式在新业态中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加强职业安全保障和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逐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3 京津冀艺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