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

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实施分析

发布时间:2023-06-27 11:45:04 来源:文档网

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实施分析

传统劳动教育《礼记》记载了传统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如 “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等,意思是从清晨鸡鸣开始, 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自己分内的事,这是我国传统劳 动教育的雏形。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相关资料图)

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念是关键一环。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劳动技能,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赋予劳动教 育新的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常常存在学生劳动意识不强、劳动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高校应不断提升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推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创新。

1 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

1.1 高校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包括传统劳动教育、智能劳动教育和创新劳动教育三个维度

1.1.1 传统劳动教育《礼记》记载了传统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如 “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等,意思是从清晨鸡鸣开始, 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自己分内的事,这是我国传统劳 动教育的雏形。在现阶段,教师借助传统劳动教育思想对劳动教育的内容进行完善和创新,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劳动标兵的行为与规范,最终养成良好的日常劳动习惯,能够促进学生劳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1.2 智能劳动教育智能劳动教育是指智能化时代的劳动教育内 容。智能化时代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便 利,高校日常的劳动生活教育应主动适应智能劳动 教育的相关要求,探索新的教育路径。在人工智能 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注重推行智慧 劳动教育,实现线上共享劳动教育资源与线下劳动 教育情感交流的有机结合,通过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的有效连接,实现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利 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劳动教育,既要从人工智能的 角度出发改善劳动教育质量,又要从劳动教育入手对人工智能的优势进行分析,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 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的结合,使劳动教育更好地适 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需求,为提升劳动教育成效、降低时间成本奠定基础。

1.1.3 创新劳动教育创新劳动教育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 在高校日常生活教育中积极运用创新元素,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例如,某高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远程劳动学习,鼓励学生每天在家劳动一小时,教师定期在班级微信群中推送与劳 动相关的知识,发送各种美食、创意手工、绿植等精 美图片,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制作,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1.2 高校生产性劳动教育包括传统劳动教育、智能劳动教育和创新劳动教育三个维度

1.2.1 传统劳动教育生产性劳动的概念源自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生产性劳动教育则更多地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工 农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传统劳动教育主 张让学生通过付出劳动来收获相应的劳动成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必需品的制作,体会物 质财富的来之不易。

1.2.2 智能劳动教育随着我国工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生产性劳动教 育与智能劳动教育之间关系更加紧密。高校在开 展生产性劳动教育时,可以建立一个在线劳动发展 平台,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更好地参与生产劳动, 为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意识奠定基础。在人工智 能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智能劳动教育可以更好 地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为多种劳动工具创造 更加多元化的应用场景,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 发展空间。例如,自动化与机械化相关专业的教 学,就可以通过机械制造虚拟工厂系统完成机床车 床的虚拟操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切、割、 磨、钻等一系列劳动,确保在实际参与劳动的过程 中,实现手、眼、耳的协调一致。

1.2.3 创新劳动教育为了创新劳动教育,学校可以组织建设学工、 学农的生产实践基地,充分结合本校办学特色,与当地社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生活中出现了更多新的劳动业态,数字化劳动将成为人类未 来的主要劳动形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深刻了 解数字化劳动主体、劳动中介、劳动对象、劳动空间等内容,针对原有的劳动形态展开进一步创新。与此同时,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劳动教育创新平台,将技术、模式、场景、人才等多要素融合起来,从而构建一个开放的 劳动教育创新空间。

1.3 高校服务性劳动教育包括传统劳动教育、智能劳动教育和创新劳动教育三个维度

1.3.1 传统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属于非生产性劳动教育的范畴,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培养奉献精神,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服务业得到全面发展,服务性劳动的内涵与传统劳动观念中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相契合。

1.3.2 智能劳动教育高校开展服务性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 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与劳动技能,进而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满意的服务。高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搭建 智慧志愿服务活动平台,并与社区、企业、福利院等 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平 台。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学生可以在参与现代科技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其中的新形态与新方法。智慧志愿服务活动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在开展养老志愿服务时,学生可以通过信息 平台或相应的手机 APP掌握老年人的相关信息及 其对志愿服务的需求,从而帮助老年人享受更加舒适、便捷的养老服务,促进劳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1.3.3 创新劳动教育为创新服务性劳动教育,高校应鼓励大学生积 极投身公益活动,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与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项目。还可以用社团活动的 形式吸引学生对服务劳动群体的关注,例如组织服务性劳动知识大赛、服务劳模事迹分享活动等,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提升宣传力度,进而推动 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发展。现阶段,志愿服务涉及的专业领域十分繁杂。为了提升劳动教育的成效, 可以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落实专项化志愿者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选择参与相应的志 愿活动。志愿者运用专业知识参与专项化志愿服 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的良好成效。与此同时,参与深化、细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实现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 目标。

2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

2.1 激发个体自觉参与劳动的意识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传授相应 的劳动技能,还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 值导向和重要目标,通过劳动的过程逐步激发个体 的劳动意识。学生具有一种内在的、自我决定的倾 向性,这种意识使其更愿意从事感兴趣的活动,因 此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注重对这种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将劳动视为内在需求,充分激发学生参 与传统劳动教育、智能劳动教育和创新劳动教育的 积极性与主动性。高校还应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自主、能力、归属三个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劳动动 机的内化,并赋予其更多的劳动自主权。

2.2 联动家庭生活常态开展劳动习惯教育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加强与 家庭的联系和互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 惯。现阶段,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之后,家庭教育 的参与度明显降低。而且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往往 承担了大多数的劳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子 女劳动能力的弱化。因此,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 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引导家长明 确劳动教育的意义,使劳动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重 要内容,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自觉劳动的意识。这 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帮助高校实 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还能够适应人工智能环境 下劳动教育的发展需求。

2.3 发挥劳动教育生产和服务社会的功能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基地,要重视劳动教 育的育人作用,将社会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参与 者,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合力,让学生通过与普通劳 动者一起劳动,在培养共情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同 时,改善一些社会问题。例如,支持大学生深入公 益组织、福利院等场所参加社区服务活动,或是参 加援助支教等事业。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劳动教 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共情心理;另一方面可以吸 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社区治理,利用大学生的创新 精神改善一些基层问题。在参与社会服务的过程 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智慧理念与创新理念在劳 动教育中的具体表现,更加积极地对相关领域进行探索。

2.4 探索高校智能和创新劳动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具有长 期性的特点。为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保障 劳动教育的效果,应对劳动教育进行创新,比如将 劳动教育与智能化平台或者智能化技术有机结合 起来,增强劳动教育的现代化属性。高校也可以 与当地企业共同搭建劳动服务平台,实现劳动教育 在科技方面的精准赋能,利用科学技术呈现劳动教 育的新形态、新方式,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这样 可以进一步带动劳动教育的创新化发展,为学生劳 动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3 高校劳动教育的保障

3.1 制度保障高校在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制度保 障是基础,也是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健 全制度须着手于三点内容:一是完善高校劳动教育 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制度中进一步明确劳动教 育教学的切实目标,明确教学课程的具体安排和主 要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类型,以及明确劳动教育组 织的相关要求,对劳动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都要做出合理安排,并进一步规范实施程序。二是 强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切实落实师资队 伍培育方案,制定经费投入、劳动安全防范管理等 方面的制度,为提升劳动教育水平奠定有力基础。三是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实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 结合的模式,依据劳动教育的实际目标、要求和内 容开展评价,通过评价制度促成评价的标准化、有效化、合理化。

3.2 课程保障劳动教育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学 习和成长的过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想的进步, 还可以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师生间的教 学相长。劳动教育课程既是劳动教育展开的基本 条件,也是带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劳动教育课程和求职、就业并无直接关系,属于特 色课程的一种。尽管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对于劳动 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但劳动教育整体处 于稳态进步的状态,并开始朝向更加多元化、科学 化的方向发展,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基本的课程保障。

3.3 基地保障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方针,加强和改进高校劳动教育,我国各大高校 都开始着力推进教学建设。从劳动教育的目标和 内容出发,注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基于现有的课 程体系和教学空间,不断拓宽教学途径,打造更加 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课堂和劳动教育基地,实现全方 位的劳动教育。一方面,校内多样化的劳动教育研 究基地,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基本的环境保障。现如今,各高校都建设了专门的劳动教育研究基 地,用于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历史研究和专题研 究。另一方面,校外的各种实习基地使高校、社会 行业组织能够共塑学生成长,让劳动教育不再仅限 于课堂,学生可以走出校园、来到社会各行各业中接受劳动教育。多元化的人才培训基地能够使学 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劳动教育、体会劳动教育,将原 本抽象的学科知识变成具象的劳动内容,为劳动教 育提供了实践实习保障。

3.4 队伍保障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发挥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的实施成 效,高校应构建专业的师资团队,为劳动教育的开 展奠定坚实的教育保障。总体上说,可以从以下几 方面入手:第一,对当前劳动教育的培养需求进行 充分分析,并对其整体布局加以规划。结合学校师 资队伍现状和社会资源,加强教师培养工作,增强 师资队伍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严格选拔劳动教育 责任人,为相关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保障。第 二,在具体实践中,班主任、辅导员、导师等不同岗 位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于学生发 展的关注。例如,辅导员可以负责学生的劳动安全 教育,而教师则要承担劳动任务分配以及成果验收 等方面的责任。

3.5 安全保障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注重劳 动安全教育和劳动安全管理,不仅要增强学生的劳 动安全意识,还应通过建立相应的安全制度为劳动 教育的实施提供安全保障。首先,应根据学生不同 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劳动强度进行调整,使劳动强度 与学生的成长发育水平相适应。在实际开展劳动 教育之前,应充分落实安全教育工作,加强学生的 风险防范意识。其次,应对劳动实践活动的风险进 行评估,加强排查劳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与隐患,保证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最后,劳动工具、 劳动材料以及劳动场所的选定,要充分遵守相关规定。

4 结语

现阶段,劳动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体系中至关 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有 助于传授劳动技能,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 确的劳动观念。高校在实际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 中,应充分落实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性劳动教 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培养和开发学生自觉劳动的 意识,为高校劳动教育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课程 基础、基地基础、队伍基础和安全基础。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3 京津冀艺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